2021
01/12
12:01
你的位置:首页 > 养生保健 > 又一位医生猝死,年仅41岁!妻子痛哭:跟我和孩子从来没合过影

又一位医生猝死,年仅41岁!妻子痛哭:跟我和孩子从来没合过影

发布时间:2021-01-12 12:01:03
看到“医生猝死”的新闻,你是否已经见惯不怪?事实上,这两年医生猝死事件出现的密集程度令人痛心。为什么越来越多医生猝死?
核心提示:看到“医生猝死”的新闻,你是否已经见惯不怪?事实上,这两年医生猝死事件出现的密集程度令人痛心。为什么越来越多医生猝死?

41岁的李晓宁是河南省汝阳县中医院一名急诊科医生,由于过度劳累,于2020年12月8日猝死在家中。去世的前一天凌晨才结束手术,李医生还跟自己接诊的患者说“安排第二天八点做手术”,谁知当天夜里人就不行了。

李医生的妻子悲痛欲绝,她在丈夫去世后表示:“他平时太忙了,忙到连跟我和孩子合影、照张相片的时间都没有。”

又一位医生猝死,年仅41岁!妻子痛哭:跟我和孩子从来没合过影

李医生的同事也难以接受这一事实,说“像做梦一样”。同事称,李医生这个月开始到8号,已经做了4台脑外科手术,

又一位医生猝死,年仅41岁!妻子痛哭:跟我和孩子从来没合过影

由于李晓宁医生是在家中猝死,根据目前的相关规定,由于不是猝死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,所以李医生可能连工伤标准都不符合。

近年来医生猝死频发。试问,如果医生都频繁出现过劳死,那么社会上其他群体的生命健康,又该如何保证呢?

为什么越来越多医生猝死?

看到“医生猝死”的新闻,你是否已经见惯不怪?事实上,这两年医生猝死事件出现的密集程度令人痛心。在2019年,单单六七两个月份,全国就有7名医生猝死,年龄最小的只有31岁。

又一位医生猝死,年仅41岁!妻子痛哭:跟我和孩子从来没合过影

2019年部分猝死医生名单/图源健康界

医生猝死的现象越来越频繁,最本质的原因,跟医生的工作以及时长有很大的关联。

根据丁香园发布的《2020中国医生洞察报告》显示,今年因为疫情的缘故,全国医生的工作时长和工作量都处于超负荷的状态。报告是基于全国10065名医生所作出的调查统计,在疫情未发生之前,医生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长是8.9小时,到了疫情的高峰阶段,平均时长增加到了9.6小时,13%的医生在疫情期间每天的工作时长超过了12小时,这一比例是疫情前的13倍。

而2018年的《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》也显示,全国医生的整体工作时长以及身体状况都不容乐观。参与调查的全国医务人员有14余万名,调查显示,全国三级医院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是51.05小时,二级医院这一数据是51.13小时。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医务人员中,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医师能够休完法定年假。

又一位医生猝死,年仅41岁!妻子痛哭:跟我和孩子从来没合过影

重压之下,医者也难自医

那么作为医生,他们对自我健康状态评价如何?上文《白皮书》显示,在自我身体状况的认知上,只有19.2%的医师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不错,35%认为一般,4.9%认为很差。33.2%的医师罹患有一种疾病,5.9%的医师罹患有两种以上疾病。这些数据说明,医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应该引发关注。

过度劳累不但会导致人的心理压力增加,而且随着劳累的持续,还会使得身体逐渐产生病变:

劳累过度的人,身体通常会患有一到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,比如胃肠道疾病或心血管疾病。这些疾病的产生,都是因为在过劳的工作中,生活和饮食难以得到应有的保证,比如熬夜、饮食不规律等等,有些因素叠加在一起,最终会把身体压垮。

猝死之前,身体早有提醒

2020年4月份,《中国急救医学》期刊上刊登了一篇关于猝死的研究。研究分析了5516例猝死者的尸体解剖特点。

这其中,一半以上的猝死者都是因为太劳累和太激动。其中劳累占比为25%,情绪过激26%,此外,还有饮酒、吃的太饱等因素。再者,心源性猝死是首要的原因,占比为57.76%。在猝死者中,基本都患有慢性疾病高血压占37.95%,心脏病30.02%,糖尿病23.79%。而且30-63岁,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段。

而猝死发生之前,身体会有一些显著的征兆。

胸闷:突然出现的胸闷,而且经过休息会有一定缓解,这是冠心病的表现。而突然出现症状,说明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还不稳定,一旦发生破裂就会引发心肌梗死性猝死。

心慌:偶尔出现的心慌是心律失常的表现,但频繁发生心慌,则可能室颤症状,如果室颤发作的话,最快数分钟就会导致死亡

又一位医生猝死,年仅41岁!妻子痛哭:跟我和孩子从来没合过影

晕厥:猝死前主要的前兆之一就是晕厥,晕厥是因为心跳突然停止或减慢导致,这会引起脑供血不足从而导致晕厥的发生。而心跳出现问题,则是窦房结疾病、房室传导阻滞、迷走神经张力过高等造成的。晕厥持续几秒会自行恢复,如果不能恢复,便会造成猝死。

眼前发黑和肢体麻木:脑卒中也是导致猝死的重要原因,如果出现眼前有黑影、单侧肢体麻木、乏力、走路不稳、有踩棉花感,应警惕脑卒中的发生。一旦未加注意导致症状有进展,就会引发猝死。

此外,猝死发生时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呕吐、呼吸困难、胸痛、腹痛、抽搐等症状。这些都是由于不同的疾病因素所导致的。

又一位医生猝死,年仅41岁!妻子痛哭:跟我和孩子从来没合过影

身体是本钱,劳逸结合是关键

猝死虽然事发突然,但这种危险因素却是在生活中一点点积累起来的。所以预防猝死,要从日常生活的改变做起。

饮食方面,一定要规律有度,有的人忙起来饥一顿饱一顿,这种不规律的习惯对身体的伤害性很大,保持健康规律的饮食习惯,是身体获取营养的基础保证。

作息方面,最主要的是要避免持续性的熬夜,充分的睡眠和休息,才是身体健康运转的基本。保持规律的作息,身体的代谢水平和内分泌的调节,也能处于正常状态。

情绪方面,虽然现代社会压力很大,生活节奏过快,但也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和情绪,学会放松和放空,要避免负面情绪在内心的过度积累,适当的时候,要学会转移注意力。这样才能减轻身心的压力。

此外还要戒烟、限酒以及保持规律的运动习惯,这样才能避免一些基础疾病在身体内的积累。

又一位医生猝死,年仅41岁!妻子痛哭:跟我和孩子从来没合过影

听起来并不难,可现实是,因为工作节奏和压力等因素,多数成年人连正常吃饭的习惯都难以维持。尤其像过劳死频发的医生群体,由于病人发病不会有固定的时间段,所以他们的工作也是无法固定的

在这种情况下,要想保证医生群体能够有充分的休息时间,必须要通过外界来共同推动,要建立医生休假的必要模式,而且更重要的是,要将规定制度落到实处。只有保证了充分的休息,避免了过度的劳累,医生猝死频发的局面才能有所遏制。

参考资料

[1] 痛惜!又一名医生猝死,年仅41岁!忙到没跟妻子拍过一张生活照.医脉通,2020.12.29

[2] 《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》发布.中国日报网,2018.1.12


[3] 医生解剖了5000多例猝死者后发现:猝死的人都有这些规律!.健康时报,2020.8.6

[4] 预防猝死 从改掉不良习惯做起.经济日报,2020.11.1

未经作者允许授权,禁止转载


原标题:又一位医生猝死,年仅41岁!妻子痛哭:跟我和孩子从来没合过影

关键词:预防,劳累,猝死

*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,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: admin#30bags.com (#换成@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