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
11/14
9:02
你的位置:首页 > 养生保健 > 一直陪伴从不离开要为患者“争一口气”

一直陪伴从不离开要为患者“争一口气”

发布时间:2015-11-14 09:02:38
编者按:白大褂、口罩、眼镜、冰冷的金属听诊器和手术刀。医生的形象多少带着冷峻和沉重。你是否知道,这一身白大褂的背后,也有一颗温暖的心,他们也会为治好了患者开心地笑,也会为了逗小患者学动物叫。他们是健康

编者按:

白大褂、口罩、眼镜、冰冷的金属听诊器和手术刀。医生的形象多少带着冷峻和沉重。你是否知道,这一身白大褂的背后,也有一颗温暖的心,他们也会为治好了患者开心地笑,也会为了逗小患者学动物叫。他们是健康守门人,他们是帮助患者与病魔对抗的战士,他们是送去关照安慰的守护天使。请跟着我们的脚步,走进这些医生的日常工作,让我们了解白大褂背后的故事……

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联合人民日报社会版、人民电视共同推出《白大褂背后的故事》大型医学人文栏目,本期主题为:走进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。

对大多数人来说,自由呼吸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。但是对危重症监护病房里戴着呼吸机面罩的患者来说,这却成为一件奢侈的事。“从喘不上来气,到重新顺畅呼吸,那种快乐是我们健康人所体会不到的。”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危重症监护病房李绪言医生说。监护病房的医护人员24小时守护在患者身边,既是与死神较量的卫士,又充当抚慰情绪的临时家人。他们说,自己的责任就是给患者“争一口气”。

六年凑齐一张“全家福”

在向记者介绍团队同事的时候,呼吸危重症监护病房副主任医师孙兵指着墙上一幅照片说,“这张科室全家福还是2009年拍的。”因为患者身边24小时不能离开人,危重症监护病房的团队很难凑到一起拍张照片。“今年4月终于又拍了一张新的,还是因为监护病房要装修,暂时不接收病人,这才腾出空来凑齐了人。”

呼吸危重症监护病房有16张病床,全都住满了人。大部分病床设在一个个独立单间里,患者们戴着呼吸机面罩,盯着天花板看,并不知道今天是星期几。屋里唯一的动静就是仪器设备运转时的微弱声响。

突然,一个房间里发出“滴滴”的报警声。瞬间,房间里聚满了医生。

这里每天都进行着无声的战争。危重症患者游走在死亡的边缘,每隔一个小时,护士就要记录下患者的心率、脉搏、血压等生命体征。李绪言说,医护人员得一直“提着神儿”,24小时监护患者情况,一点不敢松懈,因为一个怠慢就可能酿成悲剧,“比如咯血,一点出血就把气道给堵住了,患者就会有生命危险。”

“我们的工作就是时刻守护在患者身边,不让他们滑向死亡。”说话时,护士长张春艳的声音有些沙哑。她已经连续三个星期没有休息过了,现在还有些低烧。本来刚刚过去的星期日可以抽空休息一下,病房来了一位病情危重的患者,其他同事打电话咨询她一些事情,她不放心患者,挂了电话马上跑回医院。“下个周末,日程还是排得满满的。”

孙兵的脸上带着倦容,“昨天夜里1点多睡的,有点累。”除了临床工作,还要搞科研,带学生,每天晚上10点半,把孩子哄睡着之后,孙兵才有属于自己的时间,查文献,写论文,做课题,不知不觉就熬到半夜。虽每年有十余天的教学假,但他从未休全过,最长一次只歇了三天,他说:“其他医生大多也是如此。”

面对家人,张春艳心有愧疚。“以前孩子上幼儿园时,最大的心愿就是我能接送他,但我从来都没做到过。他每天都打电话问我几点回家,一开始要求我7点回家,后来变成8点、9点,现在他说,妈妈你只要今天能回来就行……”说到这里,张春艳有些哽咽了。

见惯生死却并未“看淡一切”

虽然平时见惯了生死离别,李绪言称,这里的医生并不像外界想象的会“看淡一切”。

“一条生命在自己眼前消逝,心里肯定会难受,医生也是人呐。”他说,“但另一方面,我们的工作性质又不允许沉湎在悲伤中,因为还有那么多患者在等待着救治,没有时间留给医生慢慢平复心情。所以只能是下班以后偷偷地悲伤。”

遇到抢救不回来的情况,该怎么和患者家属交代?“患者走着进来,躺着出去,家属难以接受,这是人之常情。”副院长、从事呼吸危重症专业20余年的童朝晖教授说,“很多医患矛盾源于沟通不畅,所以我要求医生们要耐心细致地和家属沟通,在治疗阶段,就要告知病情程度,如何控制其发展,目前是否取得了疗效等。没有哪个医生不想把病人治好,有些治不好的希望通过沟通,通过对医学知识的普及,让患者家属能够理解。”

事实上收治危重症患者,医生也有压力。不久前,童朝晖接诊了一位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95岁患者,她还伴有心脏和脑血管疾病,“像这样患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,又是高龄,治疗起来很困难,占用床位时间长,医生还得承担风险。”即使考虑到这些因素,童朝晖还是亲自给负责安排住院的医生打电话,拜托其务必收下这位患者。

孙兵坦言,自己绝大多数时候都能获得患者家属的理解,“很多人到我们这来的另外一个目的是寻一份安心——尽全力后如果还是治不好,我对得起自己、对得起病人。”

不久前,一位患者去世后,家属送来一封感谢信,感谢医生、护士们在患者住院期间的全力救治和辛苦付出。

李绪言说,虽然长期在危重症监护病房工作,却并不觉得压抑,因为与悲伤相伴的,还有欣慰,“把一个别人觉得没希望的患者救活,那种成就感能持续半个月。”

张春艳掏出手机,向记者展示了微信朋友圈里的一组“晒图”,照片里是各种花花绿绿的蛋糕,“这些蛋糕甜点是我们的一个患者做的,她几年前查出淋巴瘤,现在治好了有了新的生活,每次看她晒图都很欣慰。”

有些患者病情好转,身上刚拔掉管子,就跟医生抱手作揖,还有的不能说话,就在写字板上写下感谢的话语。“真的,很多时候累得撑不下去了,但是一看到患者好转,康复,就又有劲儿了。”张春艳说。

把最好的脾气留给患者

“奶奶,戴着呼吸机时不能张开嘴,不然气跑到肚子里,会涨肚的。”张春艳俯下身去,在一位患者耳边轻轻地说。

这位患者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,住进监护病房时轻度昏迷,醒来后不肯用呼吸机,一直要求出院回家,用力说话时把呼吸机面罩吹得嗡嗡响。

“奶奶,您看,用了一天呼吸机以后,您的二氧化碳分压已经从110降到90了,说明病情在好转。”张春艳指着监护仪上的数字说,“再坚持一下,等这个数值降到70,咱们就回家!”

张春艳告诉记者,照顾患者,心理疏导也是一部分。住在危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或多或少都会产生精神障碍,来自疾病本身的折磨和对外界环境的恐惧,会让他们陷入紧张焦虑的情绪,睡不着觉,脾气暴躁,或者不配合治疗。“像这位奶奶,她很害怕医院,又没有家人在身边,我就得不断安抚她的情绪,有时好不容易让她接受呼吸机,半小时后她又自己摘掉面罩,我就得接着哄。”

记者在现场看到,一些护士们端着脸盆走进病房,把毛巾浸湿后,轻轻地在患者身上擦拭。她们脸上稚气未脱,动作却麻利干练。

“每两个小时就要给患者翻个身,防止压疮,每天都要给患者擦洗身体,做口腔清洁,尽量让他们感觉舒适一些。”张春艳说,“很多护士都是90后,大多是独生子女,被宠着长大的,在家里都没干过这样的活,但在这里从来不叫苦。”

“其实……一开始也抱怨过。”一名小护士打断张春艳的话,露出腼腆的笑容,“刚进医院时,心里想,好不容易念了大学,怎么却天天做着端屎端尿的事,觉得很委屈。”

原标题:一直陪伴从不离开要为患者“争一口气”

关键词:

*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,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: admin#30bags.com (#换成@)。

可能感兴趣文章

我的浏览记录